全球产业链重构中国—东盟区域性产业链是否加速形成

全球产业链重构中国—东盟区域性产业链是否加速形成

中新社南宁11月28日电(记者 杨陈)疫情初期,中国产品出现生产、物流等困难,导致一些东盟国家出现原材料不足、出口货物积压等现象。随着中国国内疫情趋稳,今年前10个月,中国与东盟贸易逆势劲增,释放出双方产业链加速整合的强烈信号。

构建区域产业链符合各方期待

受成本上升和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当前中国部分企业及产业链有外迁意愿,东盟能否“接手”?

荷兰急救电话:112。

此间在广西南宁出席中国—东盟产能与投资合作论坛的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及印尼、柬埔寨、马来西亚驻华大使均指出,共同构建更加强健、安全的产业链、供应链,有利于中国和东盟各国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复苏。

在香港遭受疫情严重打击之际,一如过往香港经历困难之时,中央再次伸出援手,充当特区的坚强后盾。应香港特区政府请求,由中央政府统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建的两支内地支援队分别在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和建设港版“方舱医院”两方面协助香港抗击疫情。

长久以来,香港与全世界保持高频密的商业和人员流通,同时本地街区和住宅区地窄人多,这无疑让这座城市在“外防输入”和“内防扩散”两方面都面临不少涉及客观因素的难度。但经历过2003年的“非典”疫情,香港特区政府在应对高传染性的流行病方面有了更充分的准备;有过惨痛记忆,面对新冠疫情,香港市民也具备和保持了高度的防疫意识。

“我们上游、中游生产环节在中国,到越南进行最后工序再出口到欧美地区,便可享受低关税待遇。”凭祥三诺跨境电子深加工产业示范园行政经理张明元说,目前该公司正力推中越“两国双园”项目,共享生产环节、税收、就业岗位及出口市场之利。

基于经济发展程度差异,东盟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相较中国优势明显。

规避关税壁垒也是不少电子、家电、玩具企业“撤离”中国,加速布局东盟的重要原因。

去年1月25日正值庚子年农历初一,香港特区政府把对新冠肺炎应变级别提升到最高的“紧急”,由香港特首林郑月娥亲自领导跨部门督导委员会暨指挥中心同时成立,抗疫号角正式吹响。面对接连出现的第一波、第二波疫情,香港特区政府在“围堵”策略下有效调查确诊者的流行病学史,密切追踪他们的紧密接触者,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较很多相似经济体更好的抗疫成效。去年7月4日,香港录得连续21天本地“零确诊”,累计确诊病例控制在1259宗。

中国花了三四十年才建立起来完整、专业、低价、高效的供应链,产业链外迁会引发“产业空心化”吗?地方税收、财政及就业又怎么办?

(三)做好自身健康监测,身体不适时及时就医。如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或与确诊、疑似病例有密切接触,切勿心存侥幸,建议立即居家隔离,避免外出,并与家庭医生或当地健康服务局通过电话取得联系,征求就医意见。近期从疫情风险地区来荷人员,自觉居家观察14天。如被确诊或隔离观察,请及时向我馆通报。

张建平认为,RCEP的签署让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经济体的不同优势,细分市场和供应链,寻求更优投资机遇,这对原本拥有关税优势的东盟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国和东盟的深度互信,将有助于这条区域产业链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不断提升。”

(五)如有其他需要,请及时与中国驻荷兰使馆联系。

这波疫情的特点之一,在于出现了一个将病毒广泛传至全港各区的歌舞群组,不少病例或因中间传了多层无法追踪而成为源头不明病例,加上部分市民出现“抗疫疲劳”等因素,香港累计确诊病例猛涨。为控制疫情,特区政府已经推出多项前所未有的防疫抗疫举措,包括:首次围封佐敦“受限区域”内人士进行强制检测、规定外国抵港者须在指定酒店检疫、禁止包括香港居民在内的曾赴部分疫情严重国家人士登机来港等。但香港距离“清零”仍有较大距离。

(四)建议在荷留学人员关注学校方面的防疫措施,加强与校方和老师的交流沟通,合理规划日常学习起居,做好必要防护。与父母等亲属保持联系,及时报告平安。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说,东盟在资源、劳动密集型及一部分资金密集型产业方面具有优势和潜力,且拥有多个“10+1”自贸协定等比较开放的经济体系,促成了中国目前大量海外投资落地东盟。

前者包括约570名来自广东、广西和福建的检测人员,他们于设立在香港中山纪念公园体育馆的临时气膜火眼实验室不分日夜地工作,协助香港完成普及社区检测计划。这是香港至今唯一一次推行普及社区检测,此计划于9月14日圆满结束。翌日,香港本地新增病例出现第三波疫情以来首清零。

东盟“接手”挑战不小

其后香港暴发第三波疫情,不明源头确诊病例占比上升,反映过往行之有效的“围堵”策略不再那么高效。去年8月2日,香港录得连续12天单日新增确诊破百,疫情变得异常严峻。在这波疫情期间,香港特区政府推出一系列更趋严厉的防疫措施,包括公众地方群组聚集人数收紧至2人、关闭高风险营业场所、进一步限制餐厅堂食时间等。

产业转移引发“产业空心化”风险?

去年1月23日,香港出现首宗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今年1月23日,香港累计确诊病例突破万宗。日期和数字或有巧合,更值得深入总结的是香港特区政府抗击新冠肺炎的努力、经验和成效。香港疫情目前仍然反复,达至“清零”目标仍需全社会有坚定的决心和共同承担的齐心。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王稳介绍,目前该公司正积极推动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等多方合作,形成风险防控和海外利益保护的合力,更好地服务中国—东盟产能与投资合作。

这让香港更有准备应对现正肆虐的第四波疫情。虽然社交距离措施已经再度收紧至疫情以来的最严格水平,但香港自去年11月下旬开始的第四波疫情不断反复,下降之势明显较上波缓慢。在不断总结抗疫经验之余,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2020年施政报告》中承诺,力争达至“清零”目标。

抗击疫情可谓长痛不如短痛。特区政府围封指定区域强检体现其抗疫决心和意志,若有需要今后应果断扩展至更多区域。新冠疫苗为人们恢复正常生活带来希望,但疫苗抵港和接种需时,亦不宜将其当作让经济生活回归正常的唯一方法。当务之急,香港全社会要更有决心、更齐心地向“清零”迈进。(完)

“我们与许多从事跨境加工的中国企业交流过,大家认为国外宏观经济、行业景气度和周期变化、政策变化风险较高,安全起见,产业链重心还是要放在国内。”张明元说。

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庄国土认为,中国以中高端技术产业为主,东盟是中低端及资源类产业链,双方有着非常强的产业链互补性。中国部分产业链外迁是应对国际因素变化的明智之举,不会影响中国产业发展,更不会导致中国“产业空心化”。

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研究员王正绪也认为,打造中国与东盟区域性产业链是一个好趋势。随着产业转移,中国的劳动力、投资、城市用地等向更高级别的产业发展,东盟国家也可借机提升基础设施和社会治理水平,进行产业链重组,刺激经济发展。

随着区域市场的开放,各种产业毫无疑问将形成包括上下游之间的合作。近年来,日本的东芝、松下,美国的微软、苹果等,均在中国及其他海外市场有大规模投资和构建产业链,但并未对其本国经济产生影响,造成产业空心化。

“规避产业空心化风险关键在于掌握产业链的主导权,提升本身依赖度和不可代替性,以此稳定产业链。”中国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说。(完)

(二)理性应对,避免恐慌。根据国内抗疫经验,新冠肺炎可防可控可治。荷政府及医疗机构正根据疫情变化采取应对措施。建议在荷中国公民根据荷国家公共卫生与环境研究院(RIVM)及荷当地健康服务局(GGD)等专业机构指导做好个人防疫,通过官方途径了解涉疫情信息,不信谣、不传谣、不恐慌,理性应对。

东盟“接手”也面临多项挑战。由于大量企业逐低关税而来,外部因素施压,也让以越南为代表的东盟国家不得不加大原产地监管,收缩转口贸易。此外,海外经营风险也将影响到区域产业链的转移。

后者在亚洲国际博览馆旁建设的临时医院已在今年1月20日竣工。这间医院现名为“北大屿山医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设有约820张负压病床。连同去年10月初完成的增建社区治疗设施,中央政府为香港应对疫情共增加约1800张病床,大大加强了香港医疗系统的抗疫能力。